农历八月十五日,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。又称仲秋节、团圆节、八月节等,是我国汉族和大部分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。八月居中,而八月的三十天中,又是十五居中,所以称之为中秋节。又因此夜皓月当空,民间多于此夜合家团聚,故又称团圆节。

中秋节起源于我国古代秋祀、拜月之俗。《礼记》中载有“天子春朝日,秋夕月。朝日以朝,夕月以夕。”这里的“夕月”就是拜月的意思。两汉时已具雏形,唐时,中秋赏月之俗始盛行,并定为中秋节。欧阳詹(公元785——约827年)于《长安玩月诗序》云:“八月于秋。季始孟终;十五于夜,又月云中。稽于天道,则寒暑均,取于月数,则蟾魂圆,故曰中秋。”

中秋节的传统习俗
赏月,通常是在月圆之夜,也就是农历八月十五,欣赏天空中明亮的月亮。赏月不仅仅是一种观赏月亮的行为,更是一种传承千年的文化传统,代表着团圆、和谐和美好。在赏月的过程中,人们可以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团圆的幸福,也可以感受到宇宙的神秘和浩渺。同时,赏月也是一种放松身心的活动,可以让人们暂时忘却烦恼和压力,享受片刻的宁静和美好。

“猜灯谜”又叫“打灯谜”,是我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文娱形式。有人把谜语写在纸条上,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。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,所以响应的人众多,猜灯谜逐渐成为节日的一种特定习俗。

吃月饼,吃月饼是节日的另一习俗。月饼,又叫月团、丰收饼、宫饼、团圆饼等,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。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,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,作为家人团圆的一大象征。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,用它祭月、赠送亲友。发展至今,吃月饼已经是中国南 北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,中秋节这天人们都要吃月饼以示“团圆”。月饼的制作从唐代以后越来越考究。苏东坡有诗写道:“小饼如嚼月,中有酥和饴”清朝杨光辅写道:“月饼饱装桃肉馅,雪糕甜砌蔗糖霜”。看来当时的月饼和现在已颇为相近了。

中秋节,不只是一个节日,它是华夏儿女心中那份对家、对爱的永恒追寻。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,无论身在何方,让我们一起举杯邀明月,共话团圆,让这份来自心底的温暖,伴随我们度过每一个春夏秋冬。
撰稿人:李丰
摄影人:张纹搏
初审 :孙旭涵
复审 : 王 娜
终审 : 王利涛